#功能越多,价值越少#中国古代有一种著名的兵器叫做戈,如果你去过青铜器博物馆应该见过它,这类兵器起源于商朝,流行于西周与春秋战国。
戈是一种很有中国特色的武器,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,戈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造型,更体现在它的功能上,戈可以劈,可以刺、可以勾、可以啄,乍一看,你会觉得这种武器很厉害,居然有那么多功能!那么它在战场上的威力究竟如何呢?
实际上,尽管戈的功能众多,但任何一个维度都无法对敌人形成重大杀伤力,劈的话使不上力,刺的深度不如长矛,勾人也容易使对方挣脱,如果你用戈作为单兵武器与敌肉搏,对方无论用刀剑、斧头还是长矛,都能把你拿下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戈的威力有限,为何会被大规模装备?背后真正的原因,有人猜测是出于协同作战需要。
在商周时期,战场上对敌人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不是戈,而是矛和剑,还有一种专门用于刺杀的兵器叫做殳。但问题是,这些兵器在当时造价昂贵,无法被广泛装备。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在骑兵出现以前,古代作战主要靠战车和步兵,这就要求双方作战必须排出阵列,一旦敌人用密集的盾牌挡在面前,仅用长矛或刀斧很难破阵,这时候戈就派上用处了。
戈在冲击敌阵的过程中,可以被多用途使用,可以勾人,可以劈扫,可以捅刺,破阵后能够配合刀剑对敌方进行击杀,总之,它更像是战场上的“百搭”,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配合刀剑长矛这些主力兵器。
后来,随着冶金工艺的成熟,刀剑长矛在军队中得以普及,戈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戈的兴衰史告诉我们,无论个人还是产品,功能越多越不值钱,既要又要,结果是样样无法精通,只能在战场上充当打杂的。
比如在汽车里,跑车与越野车最值钱,而两者的用途都很单一;而号称多功能的SUV最便宜的价格已经卖到10万以下。在公司里,那些整天忙里忙外的“六边形战士”,大多数都是基层员工,因为各种脏活累活杂活总是派给他们,即便累成狗,功劳还是别人的。
无论在企业里还是市场中,我们都应该做一把锋利的刀或矛,而不是看似用途很广,实则价值有限的“戈”,否则就很容易被淘汰。